贺齐是东吴的一位帅才,不客气的说,这个人武勇堪比曹操手下的徐晃和张辽,智慧不亚蜀国的法正、马良。来讲一下他身上的四件大事。
其一,勇猛果敢,诛恶扶善。
贺齐是浙江绍兴人,早年间担任剡县县长。当时县里有一个公安局局长,叫斯从,这个斯从虽然在公安系统工作,可是却跟当地的黑社会勾结,荼毒百姓,民愤极大。经过群众多次反映后,贺齐想把这个人办了,于是将其传讯到公堂之上。岂料这个斯从到了堂上,面无惧色,也无认罪伏法之意。
副县长劝说道:“贺县长,据说这个斯从不仅仅是勾着县里的黑社会,跟山阴城外的土匪也是朋比为奸、沆瀣一气,您今天要是处罚了他,明天就会有人替他出头。上一任县长,就是因为得罪了他,腿都给打断了!”
斯从看见副县长惧怕自己,气焰更是嚣张,冷笑道:“贺齐,我看你是新来的,不懂规矩!我也不跟你计较,现在赶紧给爷爷鞠个躬,道个歉,再上杯热茶给我压压惊,我就当没事发生!”
贺齐骂道:“去你大爷!”抽出腰间佩剑,斜刺而出,气势犹若狂雷劈海、飓风扫叶,但见得红光迸溅、血染大堂,定睛一看,斯从已被斩为两截儿。
次日,斯从的亲戚纠集匪盗两千余人,对剡县发动恐怖袭击,誓要杀死贺齐。贺齐率领当地衙役和百姓共同抵抗,不消片刻,将匪盗打得狼狈逃窜、死伤无数。
《三国志》记载其事曰:“县吏斯从轻侠为奸,齐欲治之,主簿谏曰‘从,县大族,山越所附,今日治之,明日寇至。’齐闻大怒,便立斩从。从族党遂相纠合,众千馀人,举兵攻县。齐率吏民,开城门突击,大破之,威震山越。”
孙策平定江东时,听闻贺齐的事迹,十分欣赏他,于是对他说:“我手下也有像你这样的好汉,譬如吕蒙、蒋钦,你愿意和他们认识吗?”贺齐拱手言道:“固所愿也!”遂投效孙策。
后来,太末、丰浦两地发生暴乱,有贼众近万,据地自守,并且杀死了当地的两名县长。贺齐仅带步兵三百人,一日一夜就讨平了叛乱,还斩杀了匪徒两千余人。
其辉煌战绩还不止于此,公元203年,孙权刚刚即位,众心不服,洪进、苑御、吴免等七个地头蛇在当地起义,自封为王,建立割据政权,声势浩大。孙权接连派出三员大将,率兵万人,前去征讨,都是损兵折将,劳而无功。当时孙权刚刚十六七岁,有点心慌意乱,就咨询虞翻:“看来只有把周瑜叫回来,才能KO他们!”虞翻说:“不用劳烦公瑾,贺齐就可以了。”贺齐于是引兵八千,讨伐群贼,不到七天,便见成效。这一仗共斩杀匪徒近万,并且生擒了敌军的全部将领。
以前我们谈起三国虎将,总爱提魏国的五子良将,要么就是蜀国的关、张、赵、马、黄,殊不知,贺齐的勇猛也不在这十个人之下。
其二,巧施离间,踏平福建。
公元196年(建安元年),孙策开拓江东时至太末,经过观察后,察举贺齐为孝廉。当时王朗逃奔东冶,侯官县县长商升助王朗发兵反叛。孙策派遣永宁县县长韩晏兼任南部都尉,带兵讨伐商升,以贺齐为永宁县县长。
韩晏为商升所败,孙策又委任贺齐为南部都尉,带兵挺进福建。商升畏惧贺齐威名,派人前来请求订立盟约。贺齐因此告谕商升,向他陈述祸福利害关系,商升于是送上印绶,走出府邸请求投降。叛军头领张雅、詹强等人不愿商升投降,反而一起杀死商升,张雅自称无上将军,詹强自称会稽太守。叛军人多而贺齐兵少,无力前往征讨,于是贺齐驻军休息。张雅与他的女婿何雄两人争夺权势不相和睦,贺齐便令山越人借故让他们结怨,使他们猜忌对立,各自拥兵图谋对方。贺齐于是领兵进讨,一仗就大败张雅,詹强党羽震慑恐惧,率众出来投降。
这是汉王朝第一次正式在福建地区立县。当时正是孙策“居会稽、屠东冶”,征服闽越故地,设立“建安”、“汉兴”、“南平”三县之时,贺齐是创立这三县的实施者。此时,原冶县(东冶)地就有了四个县,其中建安县(今建瓯)是以汉献帝年号命名的首个县份,在四县中地位居首。
其三,攻难克艰,林历扬名。
公元208年(建安十三年),贺齐迁威武中郎将。同年东吴境内丹阳郡的黟县、歙县不断发生地方强族反吴起事。此时,孙权主力正包围合肥,为稳定境内局势,便派贺齐率部前往镇压。特别是山越头领歙帅金奇,率万户山越民屯守安勒山;另一头领毛甘率万户屯守乌聊山;更有黟帅头领陈仆、祖山等率两万户屯守林历山(黟县南)。林历山四面悬崖绝壁,高数十丈,山路危狭,仅容一人,叛众居高临下,难以仰攻。陈仆、祖山两位山越头领凭险扼守,临高下石,贺齐官兵久攻不下,将士忧患,束手无策。贺齐毕竟是久经疆场的少壮勇将,他趁夜色亲自察看地形,选择山越人不备的隐蔽缘道,精选轻捷、勇猛之士兵,乘夜以铁戈斩山为梯潜爬上山,再用垂布以援下,士卒兵勇攀援而上,乘其不备偷袭,且四面俱鸣鼓角,呼号雷动。陈仆、祖山深夜突闻鼓角喊声,惊惧慌乱,不知所措,放弃扼守的山道,逃归大营。吴大军随即登上山顶向敌营寨猛攻,一举歼灭盘踞林历山中的陈仆、祖山叛众,斩首七千级。歙县的金奇、毛甘率部众降。贺齐大获全胜,平定了整个黟、歙地区。此战,贺齐出奇制胜,是中国古代战史中出色的山地攻坚战例之一,为后世用兵提供了借鉴。
平定丹阳后,贺齐再次上表分析歙县为新定、黎阳、休阳三县,连同黟、歙共六县(包括始新)。孙权于是分出六县为新都郡,以贺齐为郡太守,郡治所在始新县,加授贺齐为偏将军。
公元209年(建安十四年),贺齐即在灵岩山之麓兴建新都郡城。
公元211年(建安十六年),吴郡余杭县百姓郎稚纠集宗族叛乱作寇,随即又有数千人加入其中,贺齐出兵征讨,很快又大败郎稚,上表述说,分析余杭县加设临水县。贺齐受命回往始新郡治所,待他将要起程返往时,孙权亲自出来为他饯行,奏乐舞蹈,孙权赐予贺齐车和骏马,结束宴席后让贺齐坐到自己的御车上,贺齐辞谢不敢坐,孙权叫左右将贺齐扶上车,令吏卒兵骑开道,就像自己在郡中举行仪式一样。孙权望着仪仗队笑着说:“人应努力奋斗,不积累艰辛勤奋的行为功绩,此种荣誉决不可得到。”车行百余步开外才转去。
公元213年(建安十八年),豫章郡东部百姓彭材、李玉、王海等起兵作贼叛乱,聚众万余人。贺齐讨伐平定,并诛杀首恶者,其余叛贼全部降服。贺齐挑选其中精健者加入自己的部队,差一些的就安置他们为本县编民。贺齐被升任为奋武将军。
其四,挺身救主,计惑张辽。
公元215 年,曹操南征张鲁,合肥空虚,孙权想亲自挂帅,趁机用兵。贺齐劝谏道:“眼下攻打合肥,确是良机,但主公亲自挂帅之议,臣以为不妥!”
孙权愀然不悦,问道:“何出此言?”贺齐答道:“镇守合肥的张辽,计略周备,谋划精当,非泛泛之辈。臣自请为主帅,凌统副之,则合肥一月可下!”
贺齐道:“兵法曰‘古之善用兵者,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,众寡不相恃,贵贱不相救,上下不相收,卒离而不集,兵合而不齐。’虽然是七八千兵马,但在张辽手中,如同百万雄师。主公长于御下,而短于谋兵,若一意孤行,恐怕凶多吉少!”
自古的帝王将相,都讲求“文治武功”,但孙权自即位以来,几乎逢战必败,没什么“武功”可言。因此,他这次是铁了心非要战场扬名不可,没有听从贺齐的建议。
贺齐道:“此战凶险,胜负难料,为保主公万金之躯,我请求改装您身上的铠甲!”
孙权见他一片深情厚谊,不好拒绝,把身上的铠甲脱下来,交于贺齐,进行改装。
孙权这身铠甲,号称“金鳞虎牙”,分为四个部分,一是头鳌顿项,戴在头上,由纯金制成,内中夹杂钨、钢等硬金属,二是批膊,负责护住肩部,这部分由黑曜石和绿松石相串而成,可以抵御弓箭,三是胸甲,由348颗猛兽的牙齿(多为虎狼之牙)编织而成,并经桐油反复浸泡,水火不侵,四是身甲,负责护住腹部、腰部及双腿,由千年硬枫制成,刀枪不入。
贺齐将这身铠甲仔细端详了一个晚上,第二天又原封不动的还给孙权。孙权心下奇怪,这也没改装啊,跟原先一样!但是也管不了那么多了,穿上铠甲就上了前线。
没过一个月,果如贺齐所料,张辽连用两计,打得孙权晕头转向。最后,孙权没辙,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。张辽坐镇合肥,让李典、乐进追赶孙权。孙权边打边跑,眼看着身边只剩下三五十个人了,心想我命休矣,这个时候,恰遇贺齐、甘宁、凌统前来救援。
贺齐道:“此刻危急,当用李代桃僵、瞒天过海之计!”孙权狐疑道:“不知计将安出?”贺齐从容自若道:“主公,你看这两位是谁?”言毕,从贺齐身边闪出两名副将,这两名副将也是紫髯如戟,而且都穿着孙权的那副“金鳞虎牙”,这三个人要是站在一起,如果不仔细看,还以为三个“孙权”。
贺齐安排道:“我们兵分三路,一路引军士500人,渡南淝河;另一路引军士500人,渡窦池;最后一路引军两千,并由甘宁、凌统保驾,渡东淝河。”
这下子给李典弄迷糊了,怎么三路人马都打着孙权的旗号,而且身上的行头还都一样,这我往哪边追?乐进道:“往东淝河逃蹿的那伙敌军人多势众,而且还有甘宁、凌统保驾,会不会是往那跑了!”二人一合计,就向东淝河追赶。结果,当然是中了贺齐的计谋,孙权顺着窦池南部溜走了。
孙权平安归来以后,设酒宴答谢贺齐等人。贺齐哭着说:“主公您以万金之躯轻涉险地,几乎遭受楚囚之辱,希望您终身记住这次教训!”
孙权点头称是,而后拍着贺齐的肩膀说:“您前些日子要我的铠甲,说去改装,原来是早就料到了今日之败,提前为我布置存身保命之计啊!看来无论干什么事儿,哪怕这件事有十成的把握能够成功,也要给自己预留退路!”
接着,孙权将一大碗酒一饮而尽,仰天长叹:“夫存不忘亡,安必虑危,古之善教!”(5)抚今追昔,这番话的确值得我们掩卷长思。